国有企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工业化进入后期发展阶段,人均GDP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都需要新质生产力★◆★★■■。◆◆■”邓洲表示。
三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动力主要体现为颠覆式创新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效益和服务质量的目的■■◆◆◆◆,最终推动经济从资源、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驱动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向数据◆■■■★◆、人才等新型生产要素驱动的集约式发展模式,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新”,这就要求国有企业主动探索新领域、新技术、新市场★◆★★,探索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鼓励国有企业主动推进颠覆式创新,以技术创新和外部协同推动国企深化改革,从传统规模化发展模式转向高质化、创新化发展路径★◆■◆。
一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二是新质生产力代表的新劳动资料呈现高智能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特别是数智时代的到来,传统劳动资料与科学技术相融合,出现了无人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一批具有颠覆性的生产工具,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体系发生质的飞跃。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一次跃升◆■,其内涵包括了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的全面提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是制造业◆◆。”面对当下社会各界对“新质生产力”如火如荼般的探讨,邓洲提出了这一观点。
一是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兴产业转型,为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技术力量,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什么要在当下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邓洲表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在我国生产力水平已经得到极大发展基础上,适应新科技革命要求◆★★★,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对生产力未来发展作出了更高要求和更新方向,是生产力质的跳跃◆◆。
在邓洲看来,由于各方面原因,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较大阻力■■,但制造业仍是中国最具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压舱石◆■◆。在这种情况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首先要激活和升级制造业的生产力★◆★,整合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体系优势、市场优势◆■、人力资源优势,让传统优势生产力得到升级◆◆◆◆◆,形成满足新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不断推动制造业的改造和升级,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夯实现代化强国的物质根基。
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在张晓兰看来★◆,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关键在于技术创新驱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发生◆◆★■■■“质”的变革◆★★。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企业观察报》(CN11-0279)旗下新媒体号,专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聚焦前沿问题
二是用好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技术层面要补短板■★、筑长板、重视通用技术。产业层面要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显示★★★,近三年来■★■◆,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持续保持高位水平■★;央企积极打造技术攻关高地★◆,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和行业领军企业作用,在电网、通信、能源等领域攻克了一批重大前沿性、开创性★■◆■★◆、创新性技术,有效解决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的概念■★■。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3年以来,国有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和安全支撑作用,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能源资源供给■★◆■,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是新质生产力代表的新劳动对象呈现高算力化。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生产力系统的新质态发展,实现了对人类经济社会交往方式的重构■★★■。同时,数据处理和分析需要超级计算、云计算和边缘运算等强大算力支持,能够为生产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企业推进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因素★★◆■■。对此,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表示,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既具有管理创新能力◆★★★,又熟悉制造流程且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欢迎。伴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企业须进一步加大在职培训力度■◆◆,帮助新老员工迅速学习新知识◆★、熟悉新流程◆★★◆◆、达到新标准,将最新的智能技术与日常业务紧密结合,实现更高效的生产★◆■。国有企业还可以与高校一起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员工市场化联合培养机制。
近期,中央财办在解读 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提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三点: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晓兰认为,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指的是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主要强调以高新技术研发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质”指的是高质量★★、多质性■■◆★、双质效,体现的是生产力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因科技突破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衍生的新形式、新质态。
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主要表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新产业主要体现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两大类产业具有高知识技术密集度、长产业链条等特点■■◆,成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负责人表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企业应该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主体,国资国企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如何发挥好新质生产力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国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二是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够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市场新需求。同时◆■,还能主动创造高质量需求以扩大市场需求规模,改变消费结构以促进消费升级和市场变革。
张晓兰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并在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更新迭代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能够驱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推动要素从低效率生产部门向高效率生产部门流动。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研发、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形成了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有效整合了科技创新资源◆★■,增强产业链提高附加价值和创造倍增价值■■。而未来产业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期,其技术变革与产业演进尚未形成完整清晰的路径■★★,这也成为后发国家“换道超车”的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处于产业链核心位置和关键环节,能够为我国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发挥引领作用。
相关研究者认为★★◆■,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是颠覆性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够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产业链国际竞争力。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2024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4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由此,“新质生产力”一词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于博建议,国有企业应多措并举◆◆■■★,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对不同种类的人才实行分类评价◆★■。例如,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健全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注重考察履责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加强国际同行评价;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由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等。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体系最全的国家◆■★◆,制造业中传统的生产力不仅丰富,且发展水平较高。可以说◆◆◆★◆,制造业是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最重要力量。
“与在赶超阶段‘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路径不同,我国在基础性■◆★■★、前沿性的技术创新缺少经验借鉴,技术路线的选择、技术研发活动的结果充满不确定性和巨大风险■■★。■★◆★◆★”因此◆■★,邓洲认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创新不应放弃继续引进和学习领先国家成熟技术经验■■◆★,但更要突出原创和颠覆的特点★★■◆★,一方面,要着力增强基础研发能力■◆★,特别是对一些未知领域的探索要走在世界前列,奠定未来产业竞争最底层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具有颠覆意义的技术领域进行持续投入,例如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虚拟现实、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虽然目前技术尚不成熟,产业应用处于初期阶段,未来却可能造成对现有产业的颠覆式影响。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负责人表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必须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人工智能赋能全产业体系。要发挥科技创新对人形机器人、元宇宙★■★◆★■、车联网■■◆◆★、物联网等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一是新质生产力代表的新劳动者呈现高素质化◆■。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紧密结合的劳动者,契合了数字经济与智能时代生产力发展对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要。